华为MATE xs确实是非常惊艳,吸引很多人!发布的时候价格16999元,一度被炒作到5万的价格,这是炒作行为,跟理财完全是两码事,随时间推移,价格逐渐恢复正常!
就产品使用而言,分享如下:
华为 MateXs正式发布了,作为华为折叠屏手机的第二代产品,这款新机的表现让不少人颇为期待。
和上一代的华为 MateX一样,这次华为 MateXs依旧采用了外翻屏的设计,保证了折叠以及展屏状态下都可以正常使用。当华为 MateXs合上的时候,正面是一块6.6英寸的屏幕,不论是外观还是操作逻辑上,都相当于是一台普通手机。同时,相比于右侧的边框,左侧边框的曲面弧度也会更加明显一点。
这一次,华为 MateXs的鹰翼铰链结构也得到了升级,整个铰链系统应用了多种特殊材料和制作工艺,包括锆基液态金属等,从而提升了铰链的强度。同时,轻按边框上的锁扣,屏幕会有一个轻轻的弹起,之后就可以展开使用了。
华为 MateXs的超感光徕卡四摄放置在了手机边框的上方,包含一枚4000万像素超感光摄像头、一枚1600万像素超广角摄像头、一枚800万像素长焦摄像头,以及一枚3D深感摄像头。
这一次华为 MateXs还是前后摄合一的玩法,如果用户展开屏幕后点击自拍,系统会提示翻折屏幕,将手机合上以后,即可切换到前置自拍模式。换言之,这一次,徕卡四摄镜头又可以用来自拍了。
展开手机以后,华为 MateXs呈现出一块8英寸的大屏幕,此时的手机厚度为5.4毫米,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硬件层面可延伸的特性,带给了这一代华为 MateXs在软件层面更多的想象空间,因此这一代的新品,把重要的产品落脚点放在了创新交互体验之上。
一屏多窗口操作是电脑作为高效生产力工具的原因之一,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手机。华为 MateXs上推出了智慧分屏功能,从屏幕左侧或右侧向内划并停顿一下,即可调出分屏快捷栏,随即拖动图标就可以完成分屏,智慧分屏最多支持三个窗口进行操作,第三个窗口会以悬浮窗的形式显示。
应用可以实现分屏,而应用之间的壁垒更需要被打破,打破这层壁垒的就是华为 MateXs上的跨屏拖拽功能。就比如在分屏以后,华为 MateXs可以将照片快速拖拽到备忘录,或者在今日头条获得资讯以后,直接拖拽分享给好友,不论是工作还是社交的场景下,这都可以有效提升应用操作的效率。
分屏的悬浮窗功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,特别是应用在华为 MateXs的大屏之上时。因为相比起普通手机,华为 MateXs展开后的8英寸屏幕,毫无疑问带来了更为沉浸的体验,不论是阅读、看视频、玩游戏,大屏都自带天然优势。
在使用地图App时,大屏还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观感,又比如在炒股App上,华为 MateXs可以做到分栏显示大盘趋势以及个股详情,这是普通手机所不能提供的高效操作。
不过,当用户体验越沉浸时,那么来回切应用就越破坏这份体验。因此华为MateXs在收到通知时,轻触通知会以悬浮窗的形式展示,大屏也保证了此时悬浮窗的可操作性。手机上微信经常在切割我们使用其他App的体验,但忽略消息又有可能错过重要讯息,因此我觉得悬浮窗功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,就比如我再也不用来来回回地切出游戏查看微信,打开悬浮窗,边游戏边回复即可。
既然App与App可以分屏,那么为什么App内不可以呢?华为 MateXs上的平行视界功能,支持将应用的上下级页面分屏展开,就比如使用淘宝的时候,你可以边看直播,边按照主播们推荐的清单剁手买买买。
当然了,以上所有的功能都离不开应用对于折叠屏手机的适配,我也咨询了华为的小伙伴,他们表示目前华为正在联合开发者,打造折叠屏应用开放生态联盟,之后华为也会发布新版折叠屏交互规范,提供云端测试平台,开放更多的折叠屏交互能力,推动更多应用的适配以及提升。
华为 MateXs在软件体验上是最吸引我的,那么现在我再来回顾下它的硬件配置。华为 MateXs搭载了麒麟990 5G SoC,支持SA/NSA 5G双模组网。电池为4500mAh,支持55W的超级快充,30分钟即可充电85%,都是旗舰手机的配置。
最后使用华为 MateXs的时候,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。出厂自带的保护膜不能撕掉,也尽量避免手机受到撞击或者跌落,同时手机也要避水避尘,在零下5度及以下,尽量不要去弯折手机。同时,这次官方也为购买华为 MateXs的用户提供了专属的VIP服务,包括一次购机一年内的保外五折屏幕维修,以及赠送相关高端手机的保养服务。
此外选购华为 MateXs的碎屏宝服务,可在有效期内因意外跌落、碰撞、挤压造成屏幕破裂或转轴断裂,享受官方提供原厂屏幕组件更换服务一次。
作为华为折叠屏手机的第二代产品,硬件上自然给到了这次新机最好的旗舰性能,但是软件层面的交互创新才是真正吸引我的地方,因为软硬件层面的相辅相成才是成就一件好产品的关键。
相比于上一代,华为 MateXs确实是一件更加成熟的产品,这样的探索与打磨,我认为也是值得鼓励的,因为只有一次次地试图用产品去靠近未来,那么终有一天,我们才能够抓住未来。